交通大學機械工程教育源于1913年的電氣機械科,歷經百年的變遷和發展,堪稱為中國機械工程教育發展的縮影。機械工程學院的前身為機械工程系及機械學系。1956年機械工程系(當時名為機械制造系)隨校遷至西安;1985年成立了機械學系,1994年6月兩系合并成立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是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聚集了眾多機械工程領域的知名專家及教授,在國內外具有很高的聲譽。作為機械工程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機械工程學院多年來為祖國的機械工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是我院最有成就的校友之一。
面向未來,機械學科響應制造強國、科技創新2030、軍民融合等國家戰略,傾力打造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高端裝備研究院,于2019年4月8日全校首個正式入駐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高端裝備研究院依托機械工程學院組建成立,承擔著機械工程學科在新的時期“為國鑄器、智造未來”的神圣使命,研究院以“四個面向”為指引,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聚焦航空航天、機器人與智能系統、設計科學與基礎部件、醫工交叉、先進制造、精密工程、裝備智能診斷與控制、新能源裝備與質量工程等領域開展研究,并設立全球訪問學者機制,引領核心就是自主研發,全力打造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和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機械工程學院有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點和7個碩士點),覆蓋了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設計學等7個專業,并設有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依托機械工程學院建設的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中國西部質量科學與技術研究院、1個國際聯合實驗室、2個引智基地、17個省部級科研基地, 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專業系,10個科研研究所。通過“211工程” 、“985工程”、一流學科建設和“雙一流”建設,機械工程學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十年來,獲得國家級二等獎以上獎勵10余項,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30余項,承擔了國家973、863、科技支撐、重點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及重大、國防預研等重大項目300多項。2008年至今,機械學院已經獲批以盧秉恒院士、王煜教授和機械學院院長陳雪峰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三項“973計劃”項目。同時,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重大專項中,獲得主持項目8項,作為主要研究單位參加項目60余項,并承擔了高速高效加工與工藝創新平臺的建設。2014年,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以及7家企業共同組建的“高端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成功獲得批準,圍繞高速高效精密加工、基礎零部件、3D打印等技術領域,取得了初步協同創新成效。2016年至今,梅雪松教授等十位教師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年,陳雪峰教授等三位教授牽頭國家首批“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基礎研究項目,并進入“兩機”配套條件建設序列,在國民經濟主戰場領域發揮了西安交大機械學人的作用。
經長期建設,學院形成了在摩擦學與轉子動力學、機械故障診斷、高速高精加工與裝備、3D打印、MEMS傳感器、微納制造及生物制造領域的研究特色與優勢,瞄準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邁進。
更新日期:2021年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