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學院成立于2005年4月10日,由力學和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支撐建設。設有工程力學和空天工程兩個系,擁有8個省部及以上重點科研基地,包括兩個國家級平臺: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力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6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多功能材料與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新型飛行器聯合研究中心服役環境預示分中心、陜西省先進飛行器服役環境與控制重點實驗室、陜西省航天結構振動控制工程實驗室、陜西省無損檢測與結構完整性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核結構安全與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此外,學院還建有空天科學與技術高端人才國際合作培養基地、空天科學與技術中烏國際化人才合作培養基地、國際工程教育中心、國際應用力學中心、絲綢之路空天技術創新中心五個國際交流合作基地;設有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后流動站;主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兩個國際學術期刊和《應用力學學報》國家級學術期刊。
建設理念:力學創新、驅動空天;空天需求,牽引力學
發展思路:集一流隊伍、建一流基地、創一流環境、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
學院文化:力學篤行、精勤巡天
本科專業:工程力學(國家一流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基礎人才拔尖計劃2.0、強基計劃、陜西省名牌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國家一流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飛行器動力工程。
碩士、博士點:力學一級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其中:固體力學為國家首批博士點、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力學學科2017年、2022年均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第四輪學科評估為A(并列第三)。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員工176人,含:教師109人、專職科研人員35人、實驗技術人員14人,其中領軍學者9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級青年人才11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次,100%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94%的教師具有國外留學、訪學經歷,部分教師從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東京大學、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創新研究群體、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和2個“111引智”基地(力學、航空宇航各一個)。
學院堅持“四個面向”,以承擔國家科研任務為使命,積極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以首席單位主持國家973項目5項,獲批86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300余項。其中,“十三五”期間,以首席單位獲批兩機專項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實施千萬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0余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學院在重型燃氣輪機關鍵核心技術、衛星通信精指向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國資委評選的十大“國之重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學院國際交流合作廣泛,與美、英、俄、日、德、法、加等國家的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學生整體出國(境)訪學比例超過30%。學院畢業生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聲譽,有的成為國際知名學者,如美國三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高華健,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鎖志剛,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陳政清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成利教授等;有的走上重要領導崗位,如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共十七、十八大中央委員劉鵬等;有的成為知名企業家,如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等。
學院學子科技創新能力突出,“十三五”以來,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中國國際飛行器挑戰賽總決賽團體冠軍、“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黑科技”專項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最高獎等國內外重要賽事獎項80余項。學院育人成效顯著,“十三五”以來,獲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0篇,博士生宋思揚獲評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楊海謙入選人民日報本??粕鷩要剬W金獲獎學生百名代表,博士航空宇航黨支部入選“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建設名單,超過70%的學生選擇到國家重點領域和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學院建設發展得到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設有以著名力學家唐照千教授命名的“唐照千獎學金”、校友捐資設立的 “西遷精神傳揚獎”“俞茂宏基礎力學優秀獎基金”“沈亞鵬教育發展基金”“沈文均教育發展基金”“中國航天基金會-啟明航天獎學金”“米亞斯航天學生綜合素質基金”“朱繼梅教育發展基金”“垣矽技術教育發展基金”等,有力推動了學院高質量發展。
歷史沿革
1923年 高等力學實驗室(交大校史館)
1935年 航空專業
1942年 航空系
1956年 隨交通大學主體內遷西安
1957年 數理系,設立我國首批力學專業
1962年 教育部批準成立振動測試基地
1979年 工程力學系
1981年 首批固體力學博士點
1984年 創辦《應用力學學報》
1985年 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
1988年 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固體力學
1989年 力學博士后流動站
1994年 建筑工程與力學學院
1998年 力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2003年 航空航天學院
2005年 航天航空學院
2006年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2007年 力學實驗教學國家示范中心
2009年 聯合創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09年 教育部新型飛行器服役環境預示中心
2010年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2011年 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1年 國際應用力學中心
2012年 創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 陜西省先進飛行器服役環境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2015年 陜西省無損檢測與結構完整性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年 陜西省航天結構振動控制工程實驗室
2016年 陜西省核結構安全與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017年 力學首批國家一流學科
2018年 國際工程教育中心
2018年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航空航天子聯盟
2019年 絲綢之路空天技術創新中心
2019年 空天與力學研究院
2019年 工程力學首批國家一流專業
2020年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國家一流專業
2021年 陜西省力學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2022年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空天科學與技術高端人才國際合作培養基地
2022年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 空天科學與技術中烏國際化人才合作培養基地
信息更新:2022年2月
|